行业新闻 

智能穿戴产品是否能够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主流 |
时间:2016-03-16 来源:管理员 |
现在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抢占市场,那么未来社会智能如何发展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下最近的热门话题:未来智能穿戴产品将会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主流。所以今天研究和分析的就是为什么智能穿戴产品能够被视为取代智能手机的一种时尚物品,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要成功取代的话,又要具备 哪些条件。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穿戴产品的革命会来得更早一些,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很多硬件都开始降价,很实惠,这就让一些有实力的小公司有机会设计更加复杂的智能穿戴产品。 当前,很多人认为智能穿戴产品设备最多只能充当手机“小三”的角色,更不认同智能穿戴设备将取代手机;也有很多人热血澎湃高呼“万物智能时代开启”,“手机即将被智能可穿戴取代”。大大认为取代为时尚早,3大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一、取代的瓶颈不在成本,但目前做到的还太初级 现在的众多设备智能化的起点,就是铁三角:“传统设备+联网模块+手机APP”。随着联网通信模块的成熟,成本日益降低。如果能够提供新的智能体验服务,这种成本的叠加对于用户是可承受的,何况随着模块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放大,这种新增成本的边际效应将趋近于0。 当前的智能手表替代手机功能,特别是通话功能,有两类:一是蓝牙接听拨打,类似子母机;二是使用入门手机芯片方案。从使用场景看,第一类是典型的辅助性。第二类受限于续航痛点,现阶段基本上形同鸡肋,用户使用的场景并不多。而对于互联网冲浪而言,更是不值得一提,所以,现阶段的可穿戴更多是通知类应用且与手机配对使用。 二、取代有赖于3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进度 可穿戴替代手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可穿戴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当前手机的主流屏幕是5-5.5?,对于可穿戴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点取决于3方面技术的突破:1、柔性器件的商用;2、电池续航技术革命;3、人机交互技术突破。 1、柔性器件的商用 对于柔性屏而言,目前已经商用的是曲面,三星S6 edge做到的是两侧曲面。其演进路线是曲面->折叠->柔性。业内普遍判断是2016-2017年将有望得到规模商用,主要制约因素是工艺良率与成本。2014年10月,三星SDI成功研发可弯曲电池,加上石墨烯技术在近两年的技术突破,可弯曲柔性电池将成现实。加上之前在智能手机已发展起来的柔性电路,可穿戴设备真正“弯曲”可穿戴已不再遥远,三星2014年推出的腕部设备Gear Fit就已搭载柔性屏幕,但离梦幻柔性仍有距离。如果柔性屏以及柔性电池等器件能够规模商用,将是可穿戴取代手机的关键一步,实现携带时小、应用时大的按需而变。 2、电池续航技术革命 在可穿戴如此小的规格下,续航一直是可穿戴之痛,特别是“+移动通信模块”可穿戴之痛,实时无线连接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是一种奢望。我们看到续航领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倪端,包括新电池材质的研发试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快充技术的普及、无线充电的成熟,这些都是可穿戴未来走向独立的有力支撑,电池续航的供需矛盾已接近拐点,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待时日。 3、人机交互技术突破 在人机交互领域,iPhone普及引领了触摸交互方式,但在可穿戴如此小的规格下采用触控显然是违背人性的交互方式,语音、姿势(手势)、图像识别等解放双手的交互方式更加适合可穿戴产品。新兴交互方式,当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准确度待提高,而机器智能学习、云端大数据的兴起,将是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的福音。在新兴的交互方式中,语音交互具备在可穿戴产品规模推广的条件,也符合可穿戴设备的解放双手的使用场景。姿势(手势)识别,类似智能手机,也可借助传感器在可穿戴产品中得以广泛应用,专门用于捕捉人体姿势的穿戴式产品也将有较为广阔的市场情景。图像识别、眼球识别等由于技术、成本、体验等限制,规模商用还需等待。 综合上述原因,智能穿戴产品设计小编认为取代是未来的趋势,只是时间的问题,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方便轻巧的智能穿戴产品展现在世界。 |
上一篇: 产品工业设计应该有哪些重要元素 下一篇: 为全天候佩戴而设计智能穿戴产品 |